主题: [转贴]

  • 耕夫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647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3/8/22 22:08:26
  • 来自:山西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朔州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衣饰 朔州人以汉族为主,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居住在这里,而且大多也只是散居于朔州各县(区)城乡。这就决定朔州人的衣饰方面都是汉族的衣服和饰品,少数民族服饰极其罕见。

清末,一般男子留长辫,戴毡帽,女子未婚垂单辫,已婚梳髻。男女衣着多为黑、蓝两色偏扣大襟袄或对襟袄。内穿花布主腰,外束大腰裤,扎裤管。青年妇女穿绣花布鞋。男子穿实纳帮底牛鼻鞋,较富裕者长袍马褂,戴瓜皮帽。男子极少戴饰物,女子饰物主要有:簪钗、耳环、手镯等,质地成色因贫富而异,次银器居多。

民国年间,男子剪齐脖短发,后多剃为光头。穿对襟或偏扣大襟袄仍居多数,。白色对襟内衣成为流行服装。羊皮制作的皮袄裤家家必备,自织羊毛袜。年长者还用羊毛毡做毛鞋,暧和且耐用。中老年妇女喜头罩毛巾。商人、公职人员及农村富裕者,穿机织布、绸缎制成的衣裤袍褂,穿线袜,戴宽沿礼帽。

50年代初,男子兴留分头,戴制帽;女子齐肩短发或梳双辫,青年妇女围线头巾。

60年代衣着式样逐渐演变为中式制服,中期开始流行草绿色军服。不久,军装衰、篮、灰、黑色制服成为大宗服装,男女皆穿。内衣多为红、篮两色的秋衣、秋裤,青年男女中,背心取代主腰,尼纶袜、锦纶袜、胶鞋、塑料底紧口布鞋普遍流行。少数人开始戴手表。 到八九十年代,各种人造纤维、合成纤维以及各色丝绸、毛呢面料取代旧式粗布,人们的服饰衣着日新月异,服装流行的快,更替的也快。目前,青年男子喜欢穿西服,系领带,穿皮鞋,中老年男子穿中山装及各种款式的夹克衫。青年女子梳披肩长发或烫发,穿裙、旗袍,踩高跟鞋,梳辫子者少。女子饰物以手表、耳环、戒指、项链居多。 

饮食 当前朔州居democracy食以馒头、米饭、黄糕、面条为主,山区人民一般仍保留旧俗,多以莜面、碗豆面、山药蛋为家常饭食。粮食作物主要以黍子、谷子、莜麦、小麦为主,次为山药、豆类等杂粮,虽大面积种植玉米、高粱,但基本上不作为日常用粮,只是偶而食之,以作调剂。

80年代之前,居民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,除节日庆祭外,一般与肉类无缘,平时川区一般以小米稠粥为主;山区居民吃玉米面或莜面窝头、和捞、块垒等。待客吃黄糕、面条、馍馍等。 

近年来,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日常饭食品种多样,花色讲究。 

蔬菜除应时菜外,以白菜、萝卜、山药为主。入秋时,家家腌菜、晒菜,户户磨山药粉。三顿饭都离不开腌菜。过年过节生豆芽、磨豆腐、压粉条。进入80年代,餐桌上鱼、肉、蛋逐渐增多,山药烩豆腐粉条成了农家日常热菜。席面上时兴十冷十热,鸡、鱼、兔俱全,海参、鱿鱼也进入席面。朔州人喜食酸、辣、咸味食品,甜食较少。 朔州人喜欢烈性白酒,酒席间常猜拳行令以多饮为荣,客来必劝酒、陪酒,好让客人饮好、吃好。

居住 朔州人住房以平房为主,山区和川区有别,山区居民以土石窑洞居多,川区基本上以一出水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房为普遍,也有个别用土坯建的“网基房”。兴一家一户的四合院。房屋坐北朝南称上房或正房,上房一般为5间或3间,蹭一间是堂屋,东西两边各一间,或西边两间称耳房。一般长辈住上房,子女住东西厢房,住房分兄东弟西。居室内盘土炕,烧火做饭,同时取暧,称为“火炕”。

近二十年来,居民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。从70年代以来,门窗时兴镶玻璃,屋顶用石灰或灰渣滚。到会80年代,建屋用料考究,多为砖木结构,房顶压瓦,室内地上铺砖或抹水泥。进入90年代,居民建房更是讲究,做暧阁,搞卫生间,安土暖气等,还有的建小洋楼,装璜一新,布局有序。

行走 解放以前居民外出多为步行,只有少数殷实之家以驴、马代步,富有之家或有地位的人则坐轿。迎亲、娶嫁一般为四套大马车。五、六十年代,开始有了自行车,出远门可搭乘拖拉机。进入80年代,自行车基本普及,摩托车也日渐增多。人们出门很少步行,个别家庭有了自己的小三轮、小四轮或小汽车。走亲访友,外出旅游非常方便。到目前,朔州境内公路四通八达,铁路贯穿南北,交通十分便利,过去居民外出旅行时徒步或骑马驴的状况已彻底改变。
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