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朔州歇后语故事

朔州歇后语故事

关键词:朔州歇后语故事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《朔州日报》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sxsz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219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朔州歇后语故事
    《朔州日报》段文贵    2015.01.31

段文贵
一、十八道洼的人——死眼窟十八道洼村是平鲁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过去,由于交通不便,文化落后,消息闭塞,村里人没有见过大世面,闹了很多笑话。比如:村中有一个眼睛不好使的人,有一天,到县城办事住店时,看到墙上有一个苍蝇,他以为是钉子,便往上挂衣服,衣服自然挂不住掉在地上。第二次住店时,他看到墙上有一个钉子,以为是苍蝇,用手去拍,并一边拍一边自言自语:我看你还往哪里飞,没想到,却把手扎破了。村里有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,看到别人背着柴在窑顶上一拉绳子柴便掉在院中,既省力又方便,于是,他也想学着人家的样子做,结果连人带柴掉在院中。原来,别人在背柴时,两个肩膀的绳子是活结,一拉便能脱开,而他却打了个死结,结果让柴草捆把他带下院中。还有一年,村中演电影,当时村里没有电,用发电机发电,有些人没有见过发电机,以为发电机发电就是放电影,结果,一个晚上没有去看电影,而是看(听)了一晚上的发电机声音。事后,这些人还振振有词地说:原来这电影也没有啥看头,光是隆隆地叫唤吐黑烟。而看电影的人等电影散场后,一拥而上,跑到荧幕下捡洋帽(子弹壳)。(演的电影是战斗片。)
二、八里坡迎喜神——由牛走有一年,八里坡村过年后,全村人迎喜神忘了喜神所在方位,不知向东南,还是向西北,只好由牛走。
三、大岱堡卖莜面饺子——尽利意思是莜麦是偷的,包的甜苣菜是野地里挖的。没有什么成本。
四、下寨家——孟(闷)和(活)哇人活着免不了有些麻烦事、苦恼事、不愉快的事,劝人要开心,不要苦恼。(应县下寨村姓孟人多,有一人名孟和)
五、小石口的独头蒜——少皮没瓣应县小石口的大蒜以皮薄不分瓣而驰名。比喻这个人没有自尊,不要脸。
六、山阴庄的牛——认不得麻糁山阴县张庄乡山阴庄村,有一王姓的赶车人。有一年,他到平鲁一带去拉碳,晚上在朔县司马泊马氏客栈住店,半夜给牲口添加草料时,看到别人的牲口草料里有麻糁,他就偷拿了别人一块整块麻糁放在了自己的牛槽里。第二天早晨起来,店长柜发现麻糁丢了一块,去牛棚里查验,结果发现麻糁原封未动地放在山阴庄王姓的牛槽里,店掌柜要找他讨个说法,他一看自己晚上偷的麻糁牛没有吃,便强词夺理说:我们山阴庄的牛不吃麻糁,我要那有啥用?其实是整块麻糁牛没法吃,王氏也从来没有见过麻糁。
七、大峪口的葱——又白又嫩怀仁大峪口出产的大葱以白子长鲜嫩而著称。比喻小孩及女人们长得娇嫩。
八、小海青睡觉——圪挤圪挤朔县汴子疃村有个光棍人叫小海青,在他二十七八岁的时候,由于家庭比较穷困,娶不过媳妇,晚上睡觉老是大喊大叫,说是圪挤得不行,父母问他一个人睡一盘炕咋还圪挤得不行,他回答说;“要是再有一个人就不圪挤了!”其实他是变着法儿向父母要媳妇。
九、牛二蛋娶媳妇——高兴了半下过去娶媳妇要先相亲,有一年,右玉的牛二蛋因长得不顺眼,相亲时,让弟弟牛三蛋为他“顶工”,结果在入洞房时,新娘揭开盖头看见和相亲见过的那个人不一样,死活不从,最后,父母和牛二蛋商量后,只好让牛三蛋同小媳妇圆了房,结为夫妻。牛二蛋只是在拜人时当了一会儿新郎,高兴了半下。
十、元子河唱戏——照安庄朔城区元子河和安庄村相邻,有一年,戏班在安庄唱完戏,倒台到了元子河村,班主让村里社头点戏,村子小没唱过戏,社头不会点戏,琢磨了老半天才说:“照安庄!”
十一、王阁爷送女儿——就这一遭山阴县王家屏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,也是皇帝的老师,故而人称王阁爷。一次回乡送小女儿到婆家,朝中派了很多侍卫,沿途山阴、朔县、代县、大同府等地也派了不少官员、随从、护卫,浩浩荡荡,直奔忻州女儿婆家而去。亲家虽是大户人家,但来到的人马过多,光吃住就花掉了亲家大半个光景。王阁爷见此情景,便对女儿说:“就这一遭了!”
十二、王茂元锄田——没饭吃旧社会,王茂元欠了地主的债,为了还债,他给地主锄田抵债,故而,只干活不给饭吃。
十三、王其山大女儿——虚精哩王其山是朔州有名的大财主,对缺货货女儿十分娇惯。一次,她给父亲递毛巾扎了个刺,哭个不停。后来,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做事娇气的人。
十四、王家堡定夜——没铛铛怀仁县王家堡村自古没有庙宇,故而也没有钟,打更下夜没有敲打的东西,所以称没铛铛。
十五、北辛庄的民兵吃烩豆腐——没有组织性
朔县北辛庄村是全县出了名的光棍村。大集体时,村里的民兵连有120多人,大部分是光棍,曾代表全县民兵到雁北地区和省里去比武,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1975年冬季,在汴子疃公社民兵集训时,晚上公社食堂安排吃烩豆腐,大家是你争我抢,狼吞虎咽,吃了个精光。武装部长田英看到后生气地说:“真是没有组织性。”
十六、沙塄河家——放倒哇相传,朔城区沙塄河村一位老人养了三个儿子,都不赡养老人,不尽孝道,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,老人憋出了一个笨招法。老人把烂铁片装进枕头里,“哗啦!哗啦!”白日黑夜拿起放下,三个儿媳满以为是“银元”,都争着抢着要老人去家里吃好饭,并且又送肉又送菜,非常的“孝敬”。当老人病危时,三个儿子扶起老人,“大大”、“大大”地叫个不停。三个儿媳妇争抢枕头时将枕头扯破跌出了烂铁片,六个人既惊讶又懊丧,一齐叹声说:“唉,放倒哇!”
十七、陈庄放炮——人全了民国年间(1927年秋天),陈庄村村民陈二胖,在村南放牛时,捡到一枚晋奉大战后没有炸响的大炮炮弹,这个汆壶样的铁不浪二胖根本不认识是啥东西。于是,他便抱回村中。中午不睡觉,吆喝来了村里要好的伙伴,将炮弹放入熬盐的大锅里,进行浸泡除锈,而后,又将炮弹捞出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进行鼓捣撞击。正在这时,又来了邻村汴子疃四个年轻后生,也挤入围观人群观看。陈二胖一边撞击一边向围观的人群说:“你们看看人全了没有?”结果话没有落地,只听“轰”地一声,炮弹爆炸了......这一惨剧,共死亡9人,伤14人。这一事件中,留下这样一个凄苦的顺口溜:二胖得料,放牛拾了个铁炮,盐碱锅里浸泡,中午顾不上睡觉,抱起炮弹瞎捣,全村人都到,轰的一声全给放倒,陈庄不够,汴疃拆凑。
十八、刘三的属相——唠唠朔县下辛庄有一个后生,大伙平时都习惯叫他刘三。小时候,由于父母老来得子,对他挺娇惯。他的属相本来是属猪,但是父母望见他过于亲,经常兴哄地说:俺娃是属唠唠的。久而久之,便成了习惯。有一年,刘三去邻村相对象,女方母亲问他多大年龄属啥的,他回答说:“俺是整腊月生的,属唠唠的。”中午吃饭时,人家让他吃好别刹假,他回答说:“我吃嘎女儿了。”(朔县土语,“嘎女”指好了。)结果,婚事告吹。
十九、吉庄三步娃——脱比寡“脱比寡”是指人的行为超出常规。三步娃是朔城区文化名村吉庄的一位村民,他的故事在农村带有普遍性,像他这样的人哪个村庄都有几个,他们的性格风趣、幽默,又富于哲理。著名作家郭万新是这样描述的:三步娃称得上是一位奇人,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他的笑话、故事。据说此人追求标新立异,从来不被民风世俗所桎梏。在村里老年人的记忆里,三步娃总是一身奇装异服,头戴茭皮皮编的大草帽,身裹皮袄,腰扎鸡毛捻成的绳子,屁股后吊一片狗皮的臀帘防寒,脚上的鞋子破烂不堪。本来鸡毛不能捻绳,但三步娃自有办法,找个木槌将鸡毛捣绒了,问题就迎刃而解。三步娃抽烟,使用的烟袋是一只完整的黄鼬子皮,烟锅杆则套上一条蛇皮。他的烟叶不充足,往往掺合了揉碎的干树叶,吸起来呛得别人受不了,反正三步娃的所作所为让村里乡亲看了不大舒服,暗地里形容他“脱寡”。换作文学语言,类似于修辞手法的“夸张”,但在土话范畴真不好解释,大意就是很过分,和常人不一般,反正很难说准确。有一年吉庄庙院唱戏,忽然三步娃呜呜咽咽痛哭涕流,人们吃惊地问起原因,三步娃悲伤地说:哎呀呀,这一院人都死呀!”人们气愤之余,恍然明白三步娃说的确是真理——试问百年以后,大家谁还能继续活着?
二十、里淋庄的牛——绕昏了朔城区滋润乡里淋庄有一个姓贺的年轻后生耕地,正在耕地之际,从地边过来一个漂亮的小媳妇,他只顾看人家,结果拉犁的牛斜着走了,当他回头来发现牛拉着犁跑偏了,于是,他一边喊牛一边说:“唉,我是被人家那个好女人吸引的晕头了,你(指牛)怎么也被绕昏了?”从此以后,就留下了这句俗话:里淋庄的牛——绕昏了。
二十一、别小看吉庄民兵——没枪1963年秋天,原朔县武装部长贺成祥组织全县民兵营连长到吉庄观摩民兵训练,吉庄民兵集合起来列队操演,六十多人的一个队伍,只有十三支三八大盖真枪和二十多支自制的道具木枪,其余全部都是用玉米秆代替,在全县比武时,他们却大显身手,夺得了四项第一。女民兵李海芝参加了一百米距离卧式射击,十发子弹打出了90环的好成绩,被冠以神枪手。于是,他们自豪地说:别小看我们吉庄民兵没有枪。
二十二、花红村和北官庄的秧歌——不相上下
应县花红村和北官庄村每年的元宵节都要组织秧歌队,并各有各的拿手戏,在本地负有盛名。有一年元宵节,在县城比赛时双双取得了并列第一名。
二十三、杨二巴子逃跑——图了个啥
应县城内有个外号叫杨二疤子的人,有一年应县打仗,为躲避战争伤害,他一个人跑了出来,跑出县城后才想起忘记带老婆和孩子,于是便急忙返回,回来后,便对妻儿老少说:“要走咱们全家都走,我一个人走图了个啥”。
二十四、何家堡评救济——大家看
山阴县何家堡村在解放初期全村家家户户都比较贫穷,有一年,村里评救济对象,大家你看我,我看你,不知道该评谁。
二十五、胡德功卖鱼——看人哩朔州的虹鳟鱼是70年代周恩来亲自从朝鲜引进养殖的,据说,当时是为供应中央领导和外宾的,当地老百姓很难买到。1978年,赵紫阳来朔州考察调研时,问渔场场长胡德功:“你们这个虹鳟鱼卖多少钱一斤?”胡德功是个实在人,说话办事不会看眼色,就实话实说:“这要看人哩!”原来这虹鳟鱼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年代,价格多少、卖给谁都得由上面领导说了算,一般老百姓、县里的头头直至中央买鱼,价格是不一样的。
二十六、荞麦地杀人——忘本货过去,有个乡下少年出外闯荡了几年之后返乡,在回村的路上,正遇到他的父亲在荞麦地旁弯腰割草。这个少年没认出是自己的父亲,便走过来指着荞麦大声问道:“老头儿老头,红根儿绿叶儿,这是个什么东西儿?”他父亲抬头一看是自己的儿子在问自己,气不打一处来,拿起镰刀就打。少年见势不妙,急忙叫喊起来:“不好啦,荞麦地杀人啦!”
二十七、赵麻寨过去——后堡(补)怀仁赵麻寨和后堡是邻村,过了赵麻寨就是后堡。
二十八、赵麻寨的女人——常(氏)事怀仁赵麻寨村常姓较多,村里的媳妇们大部分是常们家的。
二十九、峙峪卖碗——就这一轴朔县峙峪村的瓷窑盛产土碗,有一落姓卖碗人不会算账,所以不零卖,只能整售(一轴为十个碗)。比喻办事不灵活,死相。
三十、高粱地里耍铡刀——吓唬哪个割草人哩
从前有个名叫王五的人。由于娇生惯养,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。后经人指点道:馋学戏、懒出家、又馋又懒当屠家。
王五记住了这句话,天天想着大块吃肉,大壶饮酒,有一年村子里唱戏,王五死缠硬磨跟上了戏班子,但是学戏三年,王五不肯吃苦百无一能,无奈师傅只好把他打发回家。
在回家的路上他哼哼叽叽地唱着,不觉已回到村边。他看看左右没人,于是从行李中取出木刀,穿上大衣作袈裟,挂上长髯,架式一摆,大刀一抡(权当斧子),开口便唱:“我的地(弟)…..”这一唱不打紧,吓跑了正在高粱地里屙屎的割草人。割草人一边提着裤子,一边跑,王五大怒,提刀便追。那人一看势头不对,便说:“你的‘地’不让屙,我到别的‘地’屙还不行?”王五一听,哈哈大笑:“我以为你是偷听戏的,原来是个屙屎的。”于是王五上前逼问:“你是听戏呦,还是挨刀哟?”割草人看着面前这个凶神似的和尚,手提大刀,直觉头皮发麻,浑身瘫软,磕头哀求道:“啊——听戏呦。”
王五装龙作虎把大刀一抡,随后便唱“我的地(弟)……”割草人听了一会,感觉实在是难听的不行,便高叫道:“哎呀,你快把我杀了吧,我宁挨刀也不听戏了。”
三十一、贾家窑过年——不知明黑贾家窑是坐落在草垛山下的一个三面环山的偏僻的小山村,由于大山的遮挡上午十点多才能见到太阳,下午四点多太阳就看不见了。过去,没有钟表,所以,明和黑人们很难掌握,全靠“圪品”(凭经验判断)。
三十二、桑干河下豆面——汤宽桑干河是朔州最大的一条河流,流经朔县、山阴、应县、怀仁,入大同市,是山西省第二大河。比喻在大河中下了一把豆面,面少而汤宽。
三十三、寇五背鼓——是空的寇五是怀仁寇家庄大员外寇尚礼的公子。由于老年得子,寇老员外对其娇生惯养,养成了伸手穿衣,开口吃饭的赖习惯。十五岁那年,寇员外去世,寇五没有几年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光景踢跶光了。有一年,村里过元宵节闹社火,寇五为了混饭吃,揽了背鼓的营生。踢鼓秧歌队入户拜年,寇五背着鼓,他姑姑看见嫌丢人,说:“五儿,你怎么背鼓哩?”寇五理解为他姑姑怕鼓重压着他,他回答说:“姑姑,鼓不沉,是空的。”
三十四、照十八庄的秧歌——赶着上有一年,该村元宵节期间,踢鼓秧歌入户拜年,在一小院内表演,拉花演员不慎掉入厕所,领班人怕冷场,让另一拉花者接着上,顶替表演。
三十五、鄯河村的人看红火——人(任)三、人(任)四
山阴县鄯河村大部分姓任,出来进去到处都是任姓,故而到了鄯河村,碰到的人,不是任三就是任四。
三十六、高蛋家的光景——履走履看高蛋是汴子疃村的一位盲人,唢呐吹得好,很有名气,自己组织了一个门鼓班,由于两口子过光景不会算计,打门鼓挣下钱就大吃二喝,没有营生时,就喝糊糊,甚至还要借贷,人们让他算计的吃喝,可他却说:“履走履看哇。” 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103491986 传真: 邮箱:szcszx0349#163.com
地址:朔州城市在线传媒有限公司 邮编:000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朔州城市在线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