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朔州文化:喜乐

朔州文化:喜乐

关键词:朔州 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朔州文化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sxsz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41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 喜乐形成于清末。是地方传统民间曲艺。解放前,专为敬神许愿服务,一般在院内家庭演出。流行地区主要在朔城区和平鲁、山阴的一部分地区。演员着古装,一般为三旦一丑。当时,演员称神官。旦角多为男装。主要乐器是扇鼓,另辅为四块瓦、莲花落、花棍、纸鞭等。扇鼓形象团扇,鼓圈为铁制。鼓皮用死羊皮,木把下有铁环若干,鼓键用藤条,外缠羊皮。演奏者左手持鼓,不时有节奏地轻轻上下摇动铁环,右手持鼓键。敲击时,鼓键靠鼓圈一压一提,听起来象双键敲击。击鼓前,首先用火烤鼓,这样敲击出鼓配着铁环摇动之声,轻如悦耳动听的琴瑟,重如清脆洪亮的钟声。其鼓点、音色、节奏感别具一格。表演者边演唱,边摇鼓、边舞扭,边唱。动作以扭为主,表情活泼。唱腔大部分是喜乐的传统曲调,如《哭孟姜》、《种洋烟》等,也吸收地方民歌和小演唱,如《珍珠倒卷帘》、《小牧牛》等。表演形式分歌、舞和数说。说唱表演多在室内,有时一人边唱、边扭、边奏,他人伴唱伴奏。有时数人合唱合奏,或对唱对奏。舞蹈表演多在院内,为数旦一丑,边舞、边击敲、边耍鼓。耍鼓带有杂技表演的特点。耍法有八九种,如《金丝缠腕》、《插花盖顶》、《传鼓》等。鼓点亦有八九种,如《打舞弄》、《耍纸鞭》等。

  解放前,朔城区有四五个喜乐班子,基本上是常年活动。内容多为群众生活故事,也夹带有庸俗色调,如《苏先生爬炕洞》、《请周姑娘》等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编演了一些宣传抗日,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节目。表演活泼多样,红火热闹。解放后,在取缔封建迷信活动时,喜乐班子解散。一九五七年,朔县文化馆和省歌舞团陆军同志对喜乐进行了挖掘整理,编了舞蹈喜乐,参加了省三次民间舞蹈音乐会演。之后,朔县文化馆多次举办文艺训练班,专门请喜乐老艺人传艺。经过发掘、整理改革,新编小歌舞《闹元宵》、鼓书《婆媳之间》、歌乐《庆丰收》等,参加雁北地区文艺调演,均获奖。

  喜乐老艺人现已没有,新配养出的艺人有朔城区赫宝玲、梁玉枝等。有时为配合形势宣传和文艺调演,仍以喜乐形式演出短小的文艺节目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103491986 传真: 邮箱:szcszx0349#163.com
地址:朔州城市在线传媒有限公司 邮编:000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朔州城市在线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